眼下,青海西寧大通縣向化藏族鄉流水口村近2000畝馬鈴薯收獲正酣,廣大農戶搶抓農時,利用“機械+人工”的收獲方式,加快收獲進度,大型收獲機來回穿梭,伴隨著轟鳴聲,一顆顆馬鈴薯破土而出,工人們忙著分揀、除土、裝袋,田間地頭一派豐收景象。
近年來,向化藏族鄉流水口村黨支部堅持把打造黨建品牌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立足土地資源優勢,積極調整種植結構,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將馬鈴薯作為主導產業來抓,初步形成了“黨建帶動+合作社經營+農戶種植繁育”的產業發展模式,讓曾經的“土蛋蛋”變成如今的“金豆豆”,逐漸探索出了一條黨建引領下的產業振興新路徑。
做優“技術文章”
“馬鈴薯種植技術簡單易學,而且之前都有種植經驗,我們也經常邀請專業的農技專家進行現場指導,能提前預防病蟲害,確保增加產量,能夠有效提高農戶收入。”流水口村黨支部書記達世成說。
同時,流水口村將農業農村局全膜覆蓋馬鈴薯栽培技術熟練運用于紅黃馬鈴薯的種植中,連片種植馬鈴薯近2000畝,成功蹚出一條“黨支部+合作社+黨員+農戶”的致富新路子,找到了開啟致富門的“金鑰匙”。
“在馬鈴薯連片種植初期,我們只是在之前的種植經驗上進行種植,產量不是很理想,后來用全膜覆蓋技術種植后,產量不斷提升,同時,村里還會定期請專家來給我們指導,后面的這幾年,洋芋的產量越來越高了,品質越來越好,出粉量也是穩步增長,我們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村里的種植大戶魏金龍滿眼笑意地說。
做寬“產銷文章”
看著地里“金豆豆”,村民們個個心里樂開了花,因為今年的馬鈴薯銷路不用愁了。流水口村積極打造以黨支部為引領的“紅色薯光”黨建品牌,聯合三角城村馬鈴薯精深加工廠,采用種植馬鈴薯—加工粉條—精品包裝—自推自售的“一站式”生產鏈條,鼓勵和帶動村民參與到種植生產加工銷售中,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的夢想,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共同致富。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青海日報,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6刪除。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