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冬作馬鈴薯的收獲季節,3月30日一大早,位于雙江縣沙河鄉允俸村的專家工作站科學試驗基地里已是一派忙碌景象。剛采挖出來的紅皮、黃皮、紫皮、白皮馬鈴薯堆滿田壟,十分壯觀。
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云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郭華春帶著4名博士生,來到臨滄市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采收專家工作站科學試驗基地里的馬鈴薯,并對當地薯農開展技術指導。“今年基地種了257個品系,都是經過四五年選育出來的高代品系,我們以菜用薯為主進行雜交選育、實生薯選育、適應性評價,選育優質高產、適應生產和市場需求的品種。”郭華春介紹。

“以前我們種馬鈴薯不蓋膜,天干的時候苗長得不好甚至長不出來,自從專家教會了我們用覆膜栽培來保水保肥,產量就上去了。”“早些年是打塘種,每畝種的株數少,現在聽專家的話改成大壟雙行種植,每畝可以種4500到5000株,產量高不說,商品薯率也提高了。”“我家種了3畝多,畝產量都在3噸以上,今年價格好,每公斤收購價是2.8元,賣的錢比往年多。”在田間地頭,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
這些年,合作社依托專家工作站,對馬鈴薯品種進行培優改良,全面推廣優質高產品種;以生產機械化、產品銷售訂單化,統一良種、統一技術、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兩化六統一”模式帶動周邊鄉鎮種植3800多畝馬鈴薯,打造“忙孝馬鈴薯”品牌,今年平均畝產超3噸,平均畝產值達8000元,種馬鈴薯的農戶都增產增收了,“創新薯”逐漸變成了農戶們的“致富薯”。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國際在線,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6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