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年春夏,河北圍場遭遇6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干旱,5月份全縣平均降水量為22.7毫米,6月份僅6.4毫米,就連耐旱的松樹都枯死不少。“以前是靠天收,碰上這種大旱,肯定是種一葫蘆收兩瓢,白干!”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御道口鎮御道口村村民陳延慶說,今年秋收時,他家1500多畝馬鈴薯不但沒絕收,反而增產了,畝產達到4000公斤左右。
有啥秘訣?“秘訣?你不知道吧,如今這小土豆從種到收,全是高科技。”陳延慶自豪地說。按陳延慶的說法,圍場馬鈴薯的科技范兒從種薯就開始了。
圍場馬鈴薯研究院副院長林柏松介紹,原來種馬鈴薯是靠挖取馬鈴薯芽進行無性繁殖,土壤中的病毒很容易傳播給后代,影響質量和產量。“現在我們切取馬鈴薯幼芽蓮尖生長錐進行組織培養,育成脫毒試管苗,進而結出無病毒塊莖用于種植,保證薯質和產量。”林柏松拿起一瓶培養皿說,薯毒脫凈,入口才安全?,F在,圍場脫毒種薯利用率已達100%。
“說完種薯,咱再說說土地。”陳延慶指了指腳下的高標準農田說。從2014年開始,圍場通過高效節水、土壤改良、農田配電、田間道路建設等綜合治理建設高標準農田,全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6.46萬畝。
今年8月,圍場馬鈴薯地頭直接銷售價格在每公斤2元左右,屬歷史高值。趕上好行情,陳延慶租了3臺收獲機,開足馬力搶收馬鈴薯。
作為河北省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建設試點縣,圍場創新研發了播種機、中耕機等近10種可適應不同環境、不同作業需求的馬鈴薯農機具,以機械化、自動化農機代替人工,平均作業效率提高四倍左右,薯塊破碎率降低至5%。
“隨著馬鈴薯產業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的逐漸提升,靠天吃飯、人扛牛拉的傳統生產方式基本消失,代之以科學化、精準化、智慧化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圍場馬鈴薯產業服務中心主任陳嘯天說。
目前,圍場馬鈴薯種植面積約70萬畝,總產量近200萬噸,總產值約35億元。為加快馬鈴薯產業延鏈強鏈補鏈,圍場加快培育精深加工龍頭企業,不斷改進淀粉、粉條、全粉、粉條酒、粉渣飼料等馬鈴薯制品加工工藝,年深加工馬鈴薯40萬噸,馬鈴薯價值提升近4倍。
聲明:以上文章來源河北新聞網,如涉版權,請通知0537-3163976刪除。
![]() |
|
![]() |
![]() |
![]() |